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营销资讯营销资讯
疫情募捐背后:中国互联网大厂的公益版图
发布时间:2020-02-05作者:青鸾传媒来源:全网营销点击:
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创业邦(ID:ichuangyebang),作者:邓双琳,授权青鸾传媒转载发布。
前有郭美美事件争议不断,现有疫情中的武汉物资分配不均。在商业文明社会,中国的公益事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愈加重大,但也呈现出更加复杂化的态势。
以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大厂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公益平台从 0 到1,已发展超过十年,成为中国公益平台中有别于传统公益机构的重要一极。
正如马云所言:企业应该用“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做公益,而非“公益的手法、商业的心态”。中国的互联网大厂们,本着“科技向善”的底层价值观,用技术推送着中国的公益事业散发出更多的人文温度,也让中国的公益事业逐步走向透明化。
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政府、企业、机构、捐赠者又该在公益事业中各自扮演怎样的角色,担负怎样的责任?
2020 年 1 月 24 日,武汉封城的第二天,远在北京的王时健盯着新闻里不断上升的确诊人数,心中万分焦急却苦于得不到抒发。
24 日下午 5 点,王时健得知淘宝上线赈灾募捐,立刻打开淘宝APP搜索“武汉加油”,捐了 500 块钱。
2 月 1 日,确诊人数首次破万,王时健又坐不住了,这次他轻车熟路地打开了腾讯公益,从几十个疫情相关项目里筛选出他认为靠谱的机构,慎之又慎地捐了 1000 块。
王时健的公益行为并非朝夕。他买过“小朋友画廊”的画作,通过蚂蚁森林在阿拉善、鄂尔多斯和巴彦淖尔种过树,给山区儿童买过免费午餐,在水滴筹的筹血季中献过血,也在 99 公益日里集过小红花。
五年时间里,这样的公益项目他参与过十几个,通过互联网累计捐赠超 8000 元。在王时健看来,“不过就是少开几次车,多走几步路,动动手指就能做到的事情,不足挂齿。”
像王时健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公益平台,捐小额、捐步数、捐阅读量,投身一个个微小的公益实践从而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
据民政部初步统计,仅 2019 年上半年,互联网募款信息平台累计获得52. 6 亿人次的点击、关注和参与,募集善款总额超过 18 亿元。
可见,以往人们主要通过线下的公益机构捐款的方式,如今逐步走上线上化。随着互联网在中国普及,大部分国人跨越时空距离,被连接在一起,让中国的公益事业有了一种无门槛走近每一个互联网用户的可能。“公益”一词,变成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美国作家梭洛曾说,“德行善举是唯一不败的投资。”
在互联网公益兴起的背后,或许既有科技公司价值观的支持,如腾讯提出的“科技向善”,也是科技公司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更深一层的商业竞争,这或许是从“恶”的泥沼中衍生的金钱和利益首次正面直视与“善”的距离。
互联网公益小浪潮
2019 年,注定成为中国互联网公益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2019 年 5 月 16 日,阿里巴巴对外发布了首份阿里巴巴经济体“公益财报”。数据显示,在阿里巴巴经济体,阿里巴巴公益、支付宝公益两大平台总捐赠笔数超过 300 亿笔,仅上个财年就产生直接捐赠 91 亿笔,带动参与捐赠人数超4. 4 亿。在淘宝、支付宝、闲鱼、饿了么、菜鸟、高德等阿里系平台,公益元素几乎无处不在。
次日,阿里、腾讯的互联网公益平台上演PK大战,两家互联网巨头于同天分别举办与公益相关的大会,并对外披露相关数据。
数据显示,阿里巴巴 2019 财年为公益机构筹款达12. 7 亿元,带动参与捐赠人数超4. 4 亿;过去一年中,腾讯公益募集的善款有17. 25 亿元,此外截至 2019 年 4 月底有超过2. 2 亿人次捐款。
对比可发现,阿里巴巴公益参与人数多,腾讯公益筹款数额大。
中国互联网大厂们的公益事业推向一个小高潮。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大厂关注中国的公益事业。
有着多年慈善经验的马云有着自己的心得,他指出,企业应该用“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做公益。他说:“公益与慈善不同,慈善以给钱为主,公益需要钱,但是光有钱远远不够。慈善在于给予,而公益在于参与,用心和时间付出点点滴滴的行动。”
“社会的痛点就是公益的起点”,陈一丹(腾讯主要创办人之一、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兼荣誉理事长)说。事实上,无论国际国内,重大灾害的发生都会激发全民性的社会救助热情。
拿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为例,处于风暴中心的武汉医疗物资紧缺,各界纷纷伸出援手,企业成为这次驰援武汉的中坚力量。
据创业邦不完全统计,截至 2020 年 2 月 4 日13: 00 分,各互联网科技企业、IT公司、创投机构等共捐款超 40 亿元。
这次捐赠中,互联网大企们的公益平台也面临“大考”。
以腾讯为例,自 1 月 24 日出资设立首期 3 亿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基金”以来,腾讯基金会持续在全球紧锣密鼓地尽力采购防护物资,第一时间驰援疫区。
2 月 1 日下午 17 时 40 分,金鹏Y87405 货运专机载着来自英国的13. 52 万套防护服抵达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这批防护服由腾讯和复星联合采购并捐赠,将被运至武汉及重庆等地区。
在腾讯公益平台上,除湖北地区外,已有超过 63 家慈善组织同步积极支援河南、重庆、湖南、广东、浙江等地,紧急调配防疫物资发放到医院及社区。
并根据自己的帮扶范围,为特定弱势群体,如儿童、老人、残疾人、环卫工人、一线防疫工作者等送去了防护物资,帮助他们平安度过此次疫情。
截至 2 月 02 日晚 5 点,在 895 万人次爱心网友的共同助力下,腾讯公益平台为驰援新冠疫情筹集善款已经超过4. 50 亿元。
腾讯基金会表示,目前腾讯共有包括超 200 万个口罩、超 10 万套防护服、 60 吨75%乙醇在内的大批医疗物资,正在分批次陆续抵达前线。
以腾讯公益、阿里公益等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公益平台在中国已有十二年时间,这要从汶川地震说起。
2008 年的汶川地震,互联网首次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期间,门户网站、论坛、博客、微博、QQ群等互联网渠道实现了初步的网络互助救援,从快速报道灾情、紧急组织救援到发起赈灾捐款、进行网络寻人、开展哀悼祈福等多元的网络救援互助活动。
另一方面,网上赈灾捐款开始发挥高效作用,各类公益基金会迅速通过互联网公益平台开通网上募捐通道。
其中,阿里巴巴集团为汶川抗震救灾捐款和筹款为4744. 7 万元。其中公司及员工捐款594. 7 万元,公司设立灾后重建基金 2500 万元,通过阿里巴巴集团平台募集资金 1650 万元。
马云在国外得知地震信息当晚即号召全集团为灾区救助和恢复竭尽全力,并于 5 月 12 日当晚即委托家人个人捐款 100 万。彼时刚成立不久的腾讯公益也在汶川地震中筹集了 2000 万元善款。
2008 年算到今天,中国互联网公益经历了十二年的高速发展期,在这十二年间,以腾讯、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开始越来越深入公益行业,在这股力量的推动下,出现了各具特色的互联网公益平台,并将公益机构、企业、公众乃至政府有效连接在了一起,推动中国公益呈现出“全民参与”的蓬勃发展态势。
之后,公益场景开始逐步拓展到人们的朋友圈和熟人社交关系网络,形成独特的社交公益模式。
2015 年 9 月 9 日,腾讯发起了中国互联网史上第一个公益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