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营销资讯营销资讯
“后浪”之后,我们都在争论些什么?
发布时间:2020-05-07作者:青鸾传媒来源:全网营销点击:
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新榜(ID:newrankcn),作者:松露,授权青鸾传媒转载发布。
刚刚结束的这个假期,一半的朋友圈都献给了“后浪”。
自 5 月 3 日晚一条名为“bilibili先给新一代的演讲”的B站宣传片在社交媒体刷屏,“后浪”这个词在过去几天成为舆论的中心。
截至目前,这条视频仅在B站的播放量就达到 1280 万,弹幕19. 2 万。而在微博、微信等其他平台,与之相关的讨论也不曾停断。
有人为“前浪”“后浪”而争论,有人深究“后浪”全文的话语逻辑,有人旗帜鲜明地站出来赞同和反对,还有人从“后浪”出发、创作出了更多衍生作品。
“后浪”奔涌了 3 天,掀起了什么样的波澜或水花?新榜将从数据角度详解,当大家在谈及“后浪”时,他们在讨论什么?
01
“后浪”奔涌,B站破圈
《后浪》在 5 月 3 日下午 5 点于B站上线。
这条视频,是B站联合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环球时报、新京报、澎湃新闻、观察者网等多家媒体,于五四青年节前夕发布的“青年宣言片”,并在当天《新闻联播》之前的黄金时间段登陆CCTV1。
据公众号“胸小有脑”复盘《后浪》刷屏营销策略的文章显示,上线后的 20 小时内,除了B站自身宣传渠道和合作媒体之外,人民日报、凤凰网、头条新闻等媒体,以及胡渐彪、高群书、登徒子等大V也在接力为《后浪》造势,将其掀至舆论顶端,
图片来自公众号“胸小有脑”
在B站,《后浪》自发布之后连续占据B站排行榜“周排行”“三日排行”“日排行”第一,并刺激了不少up主产出“后浪”相关内容,其中“朱一旦”的视频“《非浪》| 朱一旦献给新员工的演讲”继《后浪》之后再度刷屏,B站播放量达到348. 4 万。
B站之外,“后浪”成功出圈,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最高排名 14 名。
搜索指数上,“后浪”的百度指数自 5 月 3 日开始一路攀升,整体搜索量同比和环比皆上涨20000%以上;而在微信指数上,“后浪”在 5 月 4 日指数为 3907 万,日环比上升4602.83%。
根据新榜趋势,自 5 月 3 日开始,以“后浪”为关键词的公众号文章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直至 5 月 4 日达到热度顶峰。仅 5 月 4 日一天,便有 9386 篇与“后浪”相关的文章,其中 37 篇达到10w+,当天所有相关文章的总阅读数超过 2546 万。
在那一天,似乎所有的话题和文章,都会谈论及“后浪”这个词,即使与视频本身内容已经毫无关联,“后浪”在一时成为了所有年轻有为的群体的代名词。
5 月 4 日之后,公众号领域的“后浪”讨论虽热度下降,但少了前一天的各种只为蹭关键词的“干扰”文章后,更加聚焦于“后浪”话题本身,“魔都囡”“看理想”“三联生活周刊”等纷纷表达了质疑和思考。
在这些讨论中,还有不少小号产出了爆款。比如新榜指数 355 的账号“Calmthink信号塔”的爆款文章《为什么朋友圈里转发“后浪”的大多是领导和老板、叔叔阿姨?》,阅读10w+,在看数超过1. 9 万。
“互联网与娱乐怪盗团”团长裴培在文章中表示,“与《后浪》有关的话题对我的微信社交系统构成了三位一体的轰炸,就算把标题略读一遍,也要花上十几分钟”,足见这个话题的“炙手可热”。
这是B站今年继“跨年晚会”后的又一次大规模刷屏出圈,B站再次将自己与“年轻人”紧紧捆绑。
根据B站市场中心总经理杨亮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回应,这次出圈是B站始料未及的,“一开始没有赋予太多的意义和目的”,《后浪》的出发点是一次“在有公共属性的节日做的一个有公共属性的品牌形象宣传”。
但当它成为焦点时,出发点似乎不那么被关注,如何被解读才是争议中心。与跨年晚会“一边倒”地称赞惊艳声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后浪》,让舆论分成了几个阵营,争论不休。
02
“前浪”与“后浪”之争
B站称《后浪》是“献给年轻一代的演讲”。
当 52 岁的何冰站在镜头前,用深厚的台词功底、真挚而充满感情地向年轻人表达着“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我看着你们,满怀敬意;我看着你们,满怀感激”“我们这一代人的想象不足以想象你们的未来”时,年轻一代们却没有都“买账”。
争议并不是一下子就产生的,而是被一步步放大、讨论、舆论推动之后,逐渐撕裂开。
在最开始, 5 月 3 日刚上线后不久,是乍看之下“热血奔涌”,观众被演讲词折服,纷纷评论转发,为年轻一代“声援”。
回看那段时间的朋友圈,还有许多人留下的“热血”印记;B站视频下的早期评论,也有人认同“与1. 3 亿+B站年轻人一起表达自我,拥抱世界”,有人称这“像是一种次元壁破了,自己的世界被主流逐渐认同的感觉”,还有人表示这就是“真!年轻洗冤录”,获赞 1 万+。
然后,这段演讲开始被解构。从演讲者何冰、目标对象“年轻一代”、实际受众问题,到《后浪》的行文逻辑、叙事结构等,都成为了争议点,甚至B站本身都成为被狙对象。
有用户表示自己是被B站强行代表的“年轻人”,他们不认同《后浪》中所展示的“一线城市青年的主流文化”,认为这只是B站强加的单一价值观和片面生活方式,而没有看到更为大众的群体。
“Calmthink信号塔”在《为什么朋友圈里转发“后浪”的大多是领导和老板、叔叔阿姨?》中认为这条视频本身就不是给年轻人看的,更像是为了告诉年长一代B站究竟是什么,“如果你没转发,那大概率说明你是年轻人!”
“典林同学”通过《B站<后浪>话语逻辑分析》,认真地从署名方式开始一段一段地拆解起了《后浪》。
直至文末,“典林同学”认为《后浪》表达的是“‘我’所希望的就是要你们‘活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而“无论‘你们’怎么‘奔涌’,‘你们’都跳不出‘我们’所在的这条共同的‘河流’”,他称“这显然是一起极具投机性的商业政治行为艺术”。
与此同时,以《后浪》为引,讨论当下年轻人生存状态的观点也越来越多,也是在这种讨论中,立场开始撕裂和对立,关于谁是“后浪”,谁能代表“后浪”,“后浪”正在经历着什么。
在微博上,输入“后浪”,紧接着跳出的关联词有“后浪 韭菜”“后浪 恶心”等,不少用户表示这是“前浪”在拥有了一切之后对“后浪”不痛不痒的鸡汤式宣传,而那些“后浪”在现实生活中背负的却只字不提,比如房贷、比如生活成本。
有人说:“我觉得后浪特别热血,但也解决不了我现在活着很难。”
“北极星校园观察”为“后浪青年”算了一笔账,按照视频中出现的场景,能够将这些精彩生活都体验一遍的“后浪青年”需要花费近 41 万元,按照 2019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相当于159. 54 个国民平均月收入。
“杨毅侃球”的文章《前浪来替后浪说几句》中,阐述了作为“前浪”,他眼中的“后浪”遇到的更多是迷茫和更沉重的负担,他说“我不会说我羡慕他们,在中国现在的社会形态下,我很怀疑真的有中年人会羡慕年轻人吗?真正得到时代红利的是我们这一代……”
“ARTWOCA"就很简单粗暴地用《浪个毛线》的大字报式输出表达自己的观点,全篇极度暴躁犀利,不过也有读者表示作者只是跟风喷,通篇喊口号,却没有核心观点。
舆论发酵至今,“后浪”早已成为一个“题”,大家想讨论的,早就不是“前浪”和“后浪”这两代人的问题。
“互联网与娱乐怪盗团”对这样的争论给出了一段评价:
“所有人都在表态,津津有味地表态。大家站的层次不一样,选取的立场不一样,关注的焦点不一样,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