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营销资讯营销资讯
那些被社交平台偷偷收集的数据,是时候开放给用户了
发布时间:2020-03-13作者:青鸾传媒来源:全网营销点击:
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腾讯传媒,授权青鸾传媒转载发布。
自两年前那起涉及到 5000 万用户数据泄露的Cambridge Analytica事件[1]发生以来,人们对大数据潜能的负面性又有了新的认知,对平台数据操控的潜在威胁也日益警觉。
习惯了网上冲浪的互联网用户或多或少知道,手机、电脑里的各项软件都在悄无声息地收集着自己的使用数据和个人资料,不同软件之间甚至还可“互通有无”。用户这一秒在浏览器里搜索的关键字,下一秒就可能以对应的广告形式出现在另一个软件里……
在显而易见的信息裸奔风险面前,后知后觉的用户不在少数,以至于当一位互联网大佬公开表示“中国用户更加开放,对隐私问题没那么敏感,在很多情况下愿意用隐私交换便利性”时,网友们才惊觉自己在这件事情上被严重冒犯了。
随着这几年数据副作用的黑匣子被一一打开,有人开始成群结队地反抗。譬如当初,Cambridge Analytica事件曝光短短两天内,Facebook市值便缩水 500 亿美元,负面影响延续至今。
不过,作为一个坐拥 25 亿用户的社交平台,Facebook的生命力极为旺盛;与此同时,广大网友也开启了与数据操控行为作斗争的漫长之路,利用政策规定、平台工具和自己机灵的小脑袋瓜,主动维护起自身信息安全。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将以Facebook向用户开放的数据管理工具为主要观察对象,为大家揭示平台数据获取路径的部分细节,总结掌握数据主动权的一些方法。
平台究竟获取了哪些数据?
很多时候,并不是用户对隐私问题没那么敏感,而是用户对平台的数据收集能力、数据利用方式所知甚少。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想要掌握自身数据的主动权,首先得掌握与平台收集数据相关的基本知识。
今年的国际数据隐私日,意图挽回形象的Facebook敞开技术大门,其新闻室推出文章《以更好地掌控隐私控制权开启这一个十年》[2],催促用户设置账户的隐私、可见度权限,并介绍了关涉隐私的新功能:在全球范围内正式上线off-Facebook activity以及第三方授权登录提示。
首先来看off-Facebook activity。对于多数用户来说,它是帮助了解平台收集数据功能的敲门砖。该功能会让你知道,有哪些第三方软件和网页向Facebook发送了你的使用信息。而且,只要设备曾登录过相应帐号,在用户并没有运行Facebook的情况下,该软件也能源源不断收到用户所用设备上各种第三方软件的使用数据。
Facebook软件内off-Facebook activity相关页面
这些信息汇报清单的丰富程度令人震撼。以我的Facebook账号为例,导出数据中的这些第三方平台既包含了用Facebook作为账号登陆过的应用:游戏、购物软件、新闻资讯App、学术平台;也包含一些没有通过Facebook登录、看起来和它八竿子打不着的应用:比如国内更常用的Keep、美图秀秀等。
以具体的数量来看,作为常用软件是微信的用户,我的off-Facebook activity清单中一共有 62 个第三方平台。而《大西洋月刊》科技记者Kaitlyn Tiffany在探析该功能的文章中提及,她的off-Facebook activity中包含了 1081 个第三方平台。[3]
至于这些看似无关的平台向Facebook发送数据的原因,后者是这么解释的:用户使用第三方平台产生了数据,而相关平台在利用Facebook的商业分析工具时将相应数据上传到了Facebook的数据库,使得Facebook拥有了该数据。根据数据中提供的电话号码、邮箱等信息,可匹配到相应的用户,再利用它来给用户推送广告。
如此看来,Facebook的商业分析库是一个发展成熟、触达广泛的商业工具。其用以自洽的逻辑其实就是,收集数据的是第三方平台,而非Facebook自己先动的手。对于用户而言,影响归根结底只有一个:不管是否主动使用Facebook账号登录,该平台都有可能获取到你在第三方平台的使用痕迹。
Facebook以外的平台数据尚且如此,发生在产品内部的种种用户行为,自然逃不过平台的天眼。想了解后者,我们可以将目光转向Facebook设置中的另一个功能